中小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普遍面临内部系统繁杂、技术平台不统一、资源使用效率低下、重建成本高昂以及需求响应周期长等难题。福建海峡银行针对中小银行面临的烟囱式系统困境,探索企业级架构方案、业务建模实施与应用平台建设策略,致力于打破数据孤岛与系统壁垒,加速业务与科技的深层次地融合,以专业化方式推动数字化转型迈向新高度。
在数字化与金融科技的浪潮中,银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传统的物理网点到无处不在的移动支付,从纸质凭证再到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银行业务模式、服务方式乃至内部架构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在当前金融科技应用创新蒸蒸日上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行业共识,在此过程中,打破烟囱式系统架构,或将成为转型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从同业调研情况去看,部分中小银行在数字化转型初期存在概念误区:囿于资源、人才、成本等方面限制,转型切入点往往从局部痛点着手,但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如果只针对局部痛点来优化,非常有可能造成大量的点状应用建设,也是所谓的烟囱式系统架构。该架构因其“孤立无援”的特性,导致业务流程割裂、数据共享受限以及系统资源冗余且利用率低下。具体表现为:一是业务层面,各业务部门独立推进信息化建设,缺乏业务功能、系统流程和产品布局方面的统一顶层设计,导致信息资源分散,系统建设相互独立,没办法形成有效的共享机制;二是数据层面,不同系统间的数据标准不一致,业务口径差异较大,造成数据无法有效协同利用,数据价值未能充分释放,同时影响业务数据完整性和客户服务体验;三是系统层面,系统建设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机制,导致相似或相同的功能重复开发和建设,系统间无法互通互联,引发冲突,严重影响系统效能与运行效率。
福建海峡银行的信息系统建设历程分为电子化、信息化及数字化三个阶段。在此过程中,伴随业务规模的持续增长以及银行业态多样化发展,包括渠道平台、前台应用、客户服务等类别合计上百套系统逐步建设落地,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因早期系统建设时对各业务板块所需的流程、信息、产品缺乏统筹考虑和前瞻性规划,多采用烟囱式建设思路,各系统供应商技术框架各异,架构多样化,导致系统间出现数据共享不畅、功能复用困难以及协同效率未达预期等问题。
为解决信息孤岛和烟囱式系统问题,2021年起福建海峡银行陆续完成互联网电子渠道、新一代信用风险以及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三大项目群投产,形成核心、厅堂、电子渠道以及信用风险系统等技术平台,整合同类业务系统,通过数据共享与服务复用,极大程度提升了业务处理的效率与灵活性,有效规避烟囱式架构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领域内的架构共享。但在中台服务层的风控服务类系统、后台应用层的运营管理类和监管报送类系统建设方面,烟囱式架构特征仍然明显,亟待进一步优化。
国内部分中小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同样面临着内部系统繁杂、技术平台不统一、资源使用效率低下、重建成本高昂以及需求响应周期长等难题。为解决这样一些问题,行业内广泛引入企业架构管理策略,以业务架构为先导,指导IT架构建设,确保业务战略与技术实施的无缝对接,业务建模与应用平台建设成为主流思路,采用组件化架构促进系统间的服务复用与快速创新。
通过业务架构将业务战略转化为业务能力及流程,指导IT架构(包括数据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建设,端到端地将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和长远目标落实到具体的业务运营和技术实施层面,从而帮企业实现从业务到技术的全面转型。
运用企业级建模方法,对业务流程、关键数据和产品特性进行标准化、结构化描述,确保业务需求的清晰性和准确性,通过建模将业务能力和需求转换为业务组件,业务组件具备高度灵活性,可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拼装和组合。基于业务模型设计的 IT 服务同样具有高内聚、松耦合的特性,能依据业务有必要进行IT流程编排,保证业务与IT的一致性, 实现业务与IT的深层次地融合。
基于面向对象的架构设计原则, 将应用架构细分为不同的架构层级和应用平台。其中应用平台作为一系列软硬件技术组件的集合,向应用或应用组件提供服务,基于平台的开发模式将极大程度降低重复开发量,通过标准化的技术组件及服务可达到提升开发敏捷度、快速响应业务需求的目的。组件化架构规避了竖井式架构的缺点,减少功能重复建设、消除系统间集成难点,沉淀形成可重复使用的业务服务,赋予银行快速创新的能力。
针对中小银行面临的烟囱式系统困境,结合福建海峡银行近年来的实践情况,可从企业级业务架构出发,构建“BA(业务分析师)+SA(系统分析师)+DA(数据分析师)”的协同工作机制,有效促进业务、技术、数据与客户服务的融合创新,推动业务需求、技术方案和数据分析的紧密结合,从而提升数字化转型质效。
设立业务分析师岗位,推动业务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发挥业务分析师在业务与技术部门之间的桥梁作用。作为关键枢纽,业务分析师需具备的主要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梳理全景地图能力,了解业务能力现状。业务分析师将基于银行战略目标与转型要求,对部门内的业务能力做全面梳理,精准掌握业务现状,并深入剖析每个方面的能力层级,为银行业务发展提供更为精准有效的支持。
二是进行业务建模,形成标准化的业务能力。采用企业级业务建模方法,对部门业务做全面、系统的建模工作,利用结构化的模型语言,精确描述流程、数据及产品模型,确保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通过流程建模,实现跨部门的流程整合和标准化再造,有效消除部门间的壁垒,提升协同流程效率。
三是整合部门业务需求,提升需求质量。建立部门级的业务需求管理机制,实现需求整合、提炼、创新,为IT部门提供高质量的业务需求,后续进一步实现从部门级需求管理、竖井式开发模式向企业级需求整合管理、组件化开发模式的转变,全方面提升开发效率和创新能力。
IT 架构承接业务建模成果,IT应用组件负责实现业务功能,通过业务架构指导应用架构和数据架构建设,业务流程以组件化形式在系统上敏捷落地,达到高灵活度和快速响应需求的业务目标。
一是构建应用平台,赋能应用开发。系统建设从传统的“任务实施”阶段逐步向“平台赋能”阶段转型,将业务架构建模成果通过不同的应用平台承接,为上层应用开发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赋能,提高科技对于业务需求的响应效率以及服务支持能力。
二是提升应用平台的自主掌控能力。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增强对现有应用平台的自主掌控能力,通过平台为各业务条线提供标准化的技术组件,上层应用依托通用能力,实施组件化和参数化设计,满足业务需求的快速变化,显著提升交付效率,为构建稳定高效的应用系统奠定坚实基础。
中小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直面烟囱式系统带来的一系列挑战,通过构建企业级业务架构、实施业务建模与应用平台策略,打破数据孤岛与系统壁垒,加速业务与科技的深层次地融合,以专业化方式推动数字化转型迈向新高度。